
我的电脑主机是我 2019 年配的,那年我本科毕业,刚来武汉工作,记得刚上班的那段时间每天下班后最期待的就是下班,虽然下班时间很晚,但我也会抽出时间来研究电脑配置、装机教程等,当时的我花了很多时间最终敲定了一套配置,算是我需求内最顶级的配置了,CPU 是 Intel 的 i7 9700KF,显卡是因为要装黑苹果所以选用的是 AMD 的 Vega 56。
当时最期待的就是当时第一个月的工资到手的那天,那天我晚上下班后就把选定好的配件全都买了。我这个人虽然做事情比较爱折腾,但是折腾也是为了日后的使用能更加舒心,在配好电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用的都挺满意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当时的我为了黑苹果、ARGB 灯光同步、ITX 机箱多花了不少的冤枉钱。
不过也没什么办法,对于当时才工作配置第一台主机的我来说,macOS + Windows 双系统就是我的刚需,我需要用它来学习编程、写代码、看视频、玩游戏,以覆盖我对电脑的全方位需求;而对于装机新手来说,灯光同步就像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魔咒一样,简直不知道怎么拒绝。
不过现在的我,对于电脑主机的需求和之前有了明显的不同,因为我现在不仅有电脑主机,还有 macbook、NAS、云服务器等不同种类的设备来应对各方面的需求。
从当时的武汉,到家乡的城市,再到深圳再到后来的广州,这台主机就相当于是我工作经历的见证者,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伙伴,对我来说有特别意义。我在 23 年换了一块 2 T 的固态以及 24 年更换了一张 4070 Ti SUPER 显卡外,换下来的固态和显卡我也都保留着。只是最近我也在使用中愈发感觉到了这台主机的吃力,毕竟也是用了五年多了,于是我也想是时候再给它升级一下配置了。
显示器升级
这次显示器的选择我还挺纠结的:到底是新买一个 2K 240Hz 的显示器,还是 4K 160Hz 的显示器,我现在用的是 4K 60Hz 的 IPS 屏。平时在日常使用还能接受,但是玩一些竞技游戏这个刷新率就显然不太够了,毕竟现在很多手机和笔记本都上高刷屏幕了。网上有人说竞技游戏应该优先保帧率,越高越好,因此我一开始是比较偏向于 240Hz 的,但是随着进一步测试,我发现了和 CPU 有关的一个问题:CPU 好像到瓶颈了,平时还好,但是某些复杂场景时,甚至不能稳 240 帧,有时候还会掉到 160 帧左右——这些问题之前没有发现估计是因为我一直用的 60Hz 的显示器开着垂直同步,就算掉到一百多帧我也感觉不出来。
我也尝试过降低分辨率,比如降低到 2K,但是帧数仍然没有什么变化,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我的推测—— CPU 确实到瓶颈了。加上 2K 显示器在日常使用肯定不如 4K 细腻,而我也已经习惯高分屏了,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了 4K 160Hz 的 Miniled 显示器。
显示器到了之后接上电脑,第一感觉就是亮和通透,随后我就满心期待地打开了游戏——很可惜,仍然没有办法全程满足 160 帧,甚至最低帧会跌倒 130 左右。
这就很尴尬了,对于 160Hz 刷新率的显示器来说,如果平时显卡输出的画面都是在 160 帧以上,但是突然帧数掉到 130 左右,这种卡顿是很难受的。于是我打开了任务管理器想看看具体的 CPU 占用情况,发现了帧数的下降往往都是伴随着 CPU 频率的下降。
我开始觉得或许是 CPU 出了一些什么问题,导致不能按照较高的频率运行。
CPU 的降频?
CPU 降频的问题定位起来还比较复杂,因为 CPU 是作为电脑主机的核心,有很多其他组件出现的问题最终都有可能会通过 CPU 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我需要首先确认是什么配件出的问题,如果最终排查出真的是 CPU 坏了,我得考虑是否直接换平台,这样的话成本就比较大了,因为 CPU 的更新换代往往意味着主板以及内存全部需要更新换代。
我拿 CPU-Z 跑 CPU 稳定性测试的时候,大概是十秒左右就会降频,我以为是频率不稳,所以去 BIOS 里面锁了 46 的倍频,没啥用,10s 之后还是缓慢降频;然后我又发现 CPU 的频率和电压是一起降低的,我又以为是电压不稳的问题,于是我又在 BIOS 里面把防掉压开到最高,仍然没啥用;最后用 AIDA 64 测了一下温度,总算是找到问题所在了。果然,根本原因和 CPU 没啥关系,也不是 BIOS 或者主板、电源供电的问题,是水冷散热器罢工了,导致 CPU 稍微工作一下就直逼 100 度撞了温度墙然后直接降频,摸了下冷排发现确实没有热风往外吹。
向水冷告别
简单排查了一下,首先冷排风扇是正常工作的,两条水管也是一冷一热,推测应该是水泵出了问题,水冷使用到现在也有快 6 年了,已经是远超水冷的平均寿命了,加上我之前带着电脑做过几次高铁,可能不小心磕碰到了。我就不纠结到底是什么原因了,反正一体式水冷也修不好,直接新买了一个。
2019 年装这套水冷时,我并不期待它能陪我这么久,因为水冷算是当时随便买的,花的钱也是所有配件里最少的,但它确实又完美胜任了它的本职工作,虽然只有它在高铁的颠簸中出了问题。
换上的新水冷我测试了一下温度甚至还没有之前的低,或许可能也和 CPU 内部电路老化有关吧。无论如何,我决定为它写一行「告别信」:
ID-COOLING CHROMAFLOW 240 一体式水冷,2019.09-2025.05,见证了数座城市与穿州过省的搬家。后继有人,一路走好 😇
内存升级
内存的升级也算刚需,我开着游戏 + 浏览网页的时候,任务管理器显示内存占用率已经达到了 94%,此时再点击浏览器页面就感觉响应速度非常慢。
内存的问题其实好解决,无非就是换两根内存条而已,不过因为我使用的 Z390 ITX 的主板只有 2 个 DDR4 的内存插槽,所以只能把他们全部替换掉了。现在我舍弃掉了黑苹果以及光污染,所以也不用考虑软件兼容以及外观适配问题了。但是我纠结的点是把现在使用的 3000MHz 16g 内存条,升级成 32g,还是直接一步到位升级成 64g。
我仔细思考了下平时的使用场景,以及现在我面临的问题,频率我倒没怎么在意,主要是容量,想了想,还是买了 3600 MHz C16 的 32g 套条。有几个考量,首先是单条 32g 的选择比较少,以及目前的 CPU 其实和显卡相比已经是到达瓶颈了,我估计最多再用个两三年,到时候平台一换,内存也不得不换成 DDR5 的,所以现在就过渡一下使用 32g 的内存了。
2019 年的我把内存条的钱花在了 RGB 灯条上,如今我更关注于内存的具体性能表现。这是一种「想要」和「必要」的区分。阶段性的需求,只能阶段性地满足,留一些余地,好让下次换平台时,又能和未来的自己坐下来谈谈。
结尾
每次我升级这台主机时,看着换下来的配件,都会让我回想起来当时的我是什么样的,以及我在安装他们的瞬间,换下来的核心配件我会永远把他们保留下来,等到所有的配件都全部换完一次之后,我会把旧配件再次组装成最初的那台电脑,让它以最初的模样,陪在我身边长久守护那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