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 28 岁的自己

一场告别、一段迷茫与一次自愈

Sep 10, 2025
2870
#成长#感想
https://img11.360buyimg.com/ddimg/jfs/t1/338745/19/9208/498773/68c18bc1F63328b0d/73dc9d70f1807770.jpg

临近我 28 岁生日时,我原本并没有写文章的打算。但这几天,一种强烈的倾诉欲突然涌现。一方面,近期似有若无的迷茫始终萦绕,我不知如何去捕捉并驱散这种迷茫,只能试着用文字描摹出我当下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对照着过去几年写给自己的文字,看看我是否活成了曾经期待的模样。

恋情结束

今年我的状态并不好,很大部分原因是突如其来的分手,前女友在很短期的时间内喜欢上了她公司的其他人,向我并提出了分手。一开始出于恐惧失去这份感情、这份生活方式,我不断尝试过沟通,找出我们之间不契合的点,甚至努力改变自己以挽留她。但没有什么结果,四月中旬彻底分手。

分手后我们仍有一些事情纠缠在一起:我的 Spotify、VPN、ChatGPT 订阅都还在和她共享;我之前在深圳的一些行李物品也都还在她家里放着,毕竟我家里在装修,所以就想干脆等家里装修结束之后再寄回来。前几天,我告知她可以把我的东西寄回给我了,她说我的显示器用着还可以,想继续留着用,我想了想家里的显示器也够,而且也不知道外包装还在不在、能不能邮寄,就答应了。

东西寄完之后,我觉得是时候为这一切划上句点了,便告知她若想继续使用订阅,需从今天起和我平摊费用。她立刻回道:「那快递费也要你自己出哦」。看到这句话的这一刻,先前所有的不甘与残留的温情仿佛瞬间蒸发。我的指尖在键盘不断敲击,又反复按下退格键,最终语气平静地回复:「可以,那也请你结清这几个月以来的订阅费用以及显示器的折旧费吧」。她争辩了几句,我脱口而出「你不懂感恩」。她沉默后道歉了。而我在那一瞬间感到的并非是胜利,而是一阵深刻的恶心,随即是前所未有的清醒——或许我不想承认,但这几个月我一直在用「共享订阅」等方式拖延告别。我的内心或许还期待着一丝感激,而对方却早已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应当。

我忽然明白:若要靠自己不断让步才能去挽回这段感情,就算能挽回,而自己也必然会失去下一次的自己。莫名地又觉得她这次的道歉有些讽刺,恋爱的时候道歉总是我先说出口。

这一段自 2020 年 3 月起,长达五年的感情,以这样的形式收尾了。我也终于完成了对这段关系的祛魅。这五年我也经历了很多难忘的时刻,我坦然为我当时的心动买单,我并不后悔,换成下次我依旧敢这样。

分手后带来的情绪波动,也让我更容易的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之中。

迷茫之中

迷茫并不是在最近才纠缠上我的,或许它始终围绕在我的身边,前几个月还有装修分散我的精力,但如今尘埃落定,这几天的迷茫情绪又开始占据上风。细想之下,这份迷茫,底色是我对未来的不确定。

每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前方总会出现一团迷雾,让我无法看清前方的路,也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走。在大学的时候,我就想我以后一定要找一个离家很近、工资也不低的工作;第一份在武汉的工作满足了我对未来的期许,可惜遇到了管理风格我不能接受的领导,此时我又想我一定要找一个轻松一点,让我自己能学到东西的工作;在下一份深圳的工作我又满足了上一次对未来期许,但好景不长,让我对接客户时,我又想我一定要找一个更轻松的外企,不再有对接客户的烦恼;直到离开上家公司,现在我却没有找到一个轻松的外企了。

如今回首看这几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不论我当时下定多大决心、做的什么决定、在不久后我发现我都选对了,只是在此刻以结果论来看也没有多么大的区别。虽然我的工作生涯暂时停止,但人生永远都会有新的十字路口出现。时间总会向前推进,和我处于什么状态都无关。

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有工作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烦恼都是和工作相关的,心里想的都是放假、辞职、休整。可当你真的没工作了,会发现要面对的烦恼更加复杂、多样化。因为工作本身不止提供给你工资,还会给你带来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认同感,当在职时的焦虑从时间稀缺、工作内容厌恶转变成了离开工作岗位后对金钱与前途的不确定,很难说二者谁更耗费心力。根据我的经历来看,这二者之间心态的转变通常会在半年左右稳定下来。

我有些朋友在离职之后,会非常的焦虑,我也会劝他们在家好好休养一段时间,但他们担心长时间休养会让自己「退化」,这样会不会无法再融入到职场之中,陷入一种对自我存在性的焦虑,所以往往就是一段工作紧接着下一段的工作。我并不属于这样的人,两年多过去了,在刚离开工作岗位前半年会想想当时是不是继续工作是更好的选择,半年后这种想法已逐渐消散,如今我偶尔也会怀念一下公司上班时的日子,但我确信我已经无法再回到这种日子了。

对于如今又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来说,执着一定要先找到驱散眼前的这片迷雾的办法,或许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只需要慢慢沿着过来的道路前进,终究会能看清脚下的路。

最近也和一个很好的朋友聊我的困惑,他说:「人的组成不光是靠精神或者意识,同时也靠肉体」。迷茫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这方面目前的我或许把握不住,但没关系,试着慢慢学会在精神层面与迷茫共处的同时,把握住肉体层面我能掌控的就好(比如健身)。

8 年前的期待

随着年纪增长,越发感觉到时间的残酷,刚毕业那会,我十分确信我能凭借技术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对当时的我来说,技术就是我的兴趣爱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从 2021 年起,GitHub 的提交次数逐年下降或许在暗示我对「技术本身」的热情正在逐渐减退,这也同样加剧了我的迷茫与焦虑。

但我不知如何才能去干预这种心态的变化,亦或者我不知是否应该去干预。这并非是我技术水平下降的多么厉害——如今 AI 技术的发展迅猛,善于使用工具的人只会比过去的人技术更强。让我不安的是:我是不是失去了「用技术改变一切」的心气。我常听到「技术只是工具」「技术应服务于业务」。可如果连手持工具的欲望都淡了,业务于我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之前一直提醒自己要对技术保持热情。

直到这次家里装修,我才意识到:我并不是失去了「用技术改变一切」的心气,而是走出了「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眼里都是钉子」的阶段。心气还在,只是从「迷恋技术工具」转向到了「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上。

这段时间我把热情投向了生活里存在的问题:独立设计并施工小型健身房;自己配木板并改色与桌腿做升降书桌;搭建铝型材衣柜;自选五金与柜门,拼装折叠衣柜门等等。这些产品同样有用户(我和家人)、有约束(预算、动线、美观)、有迭代(按现场不断改设计稿)、有交付(可用性、可维护性)。这种成就感相比于我独立上线了一个项目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回看当年我 写给 20 岁的自己,大部分文字如今看来略显稚嫩与理想化。唯独文章末尾那句:「我不要自己做到最好、最优秀,只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变得柔软而坚韧」,至今读来仍令我感慨。如今 8 年过去,我可以说:我的确做到了。只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心里偶尔也会闪过念头:柔软与坚韧,就够了吗?我似乎仍在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却始终没有定论。但这个答案真的重要吗?

28 岁,我渐渐明白,或许我不必执着于一个答案,我只需要继续相信这一路走来的方式。愿我继续保持柔软、选择坚韧,在迷茫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也许在未来某个瞬间,我会意识到:原来这一路走来的过程,就是答案。


阴历生日还未过去,所以这句祝福还不算迟——28 岁生日快乐,送给自己。

写给 28 岁的自己

https://blog.itswincer.com/posts/softness-and-strengh-at-28/

作者

Wincer

更新于

Sep 11, 2025

许可协议

CC BY-NC-ND 4.0
  1. Aug 29, 2018

    写给 21 岁的自己
  2. Mar 21, 2018

    没有希望的事儿,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3. Aug 29, 2017

    写给 20 岁的自己
  4. Jan 1, 2025

    2024 年终总结
  5. May 31, 2023

    离职,三年未满
  6. Feb 7, 2023

    2022 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