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近我 28 岁生日时,我原本并没有写文章的打算。但这几天,一种强烈的倾诉欲突然涌现。一方面,近期似有若无的迷茫始终萦绕,我不知如何去捕捉并驱散这种迷茫,只能试着用文字描摹出我当下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对照着过去几年写给自己的文字,看看我是否活成了曾经期待的模样。
恋情结束
今年我的状态并不好,很大部分原因是突如其来的分手,前女友在很短期的时间内喜欢上了她公司的其他人,向我并提出了分手。一开始出于恐惧失去这份感情、这份生活方式,我不断尝试过沟通,找出我们之间不契合的点,甚至努力改变自己以挽留她。但没有什么结果,四月中旬彻底分手。
分手后我们仍有一些事情纠缠在一起:我的 Spotify、VPN、ChatGPT 订阅都还在和她共享;我之前在深圳的一些行李物品也都还在她家里放着,毕竟我家里在装修,所以就想干脆等家里装修结束之后再寄回来。前几天,我告知她可以把我的东西寄回给我了,她说我的显示器用着还可以,想继续留着用,我想了想家里的显示器也够,而且也不知道外包装还在不在、能不能邮寄,就答应了。
东西寄完之后,我觉得是时候为这一切划上句点了,便告知她若想继续使用订阅,需从今天起和我平摊费用。她立刻回道:「那快递费也要你自己出哦」。看到这句话的这一刻,先前所有的不甘与残留的温情仿佛瞬间蒸发。我的指尖在键盘不断敲击,又反复按下退格键,最终语气平静地回复:「可以,那也请你结清这几个月以来的订阅费用以及显示器的折旧费吧」。她争辩了几句,我脱口而出「你不懂感恩」。她沉默后道歉了。而我在那一瞬间感到的并非是胜利,而是一阵深刻的恶心,随即是前所未有的清醒——或许我不想承认,但这几个月我一直在用「共享订阅」等方式拖延告别。我的内心或许还期待着一丝感激,而对方却早已将这一切视为理所应当。
我忽然明白:若要靠自己不断让步才能去挽回这段感情,就算能挽回,而自己也必然会失去下一次的自己。莫名地又觉得她这次的道歉有些讽刺,恋爱的时候道歉总是我先说出口。
这一段自 2020 年 3 月起,长达五年的感情,以这样的形式收尾了。我也终于完成了对这段关系的祛魅。这五年我也经历了很多难忘的时刻,我坦然为我当时的心动买单,我并不后悔,换成下次我依旧敢这样。
分手后带来的情绪波动,也让我更容易的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之中。
迷茫之中
迷茫并不是在最近才纠缠上我的,或许它始终围绕在我的身边,前几个月还有装修分散我的精力,但如今尘埃落定,这几天的迷茫情绪又开始占据上风。细想之下,这份迷茫,底色是我对未来的不确定。
每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前方总会出现一团迷雾,让我无法看清前方的路,也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走。在大学的时候,我就想我以后一定要找一个离家很近、工资也不低的工作;第一份在武汉的工作满足了我对未来的期许,可惜遇到了管理风格我不能接受的领导,此时我又想我一定要找一个轻松一点,让我自己能学到东西的工作;在下一份深圳的工作我又满足了上一次对未来期许,但好景不长,让我对接客户时,我又想我一定要找一个更轻松的外企,不再有对接客户的烦恼;直到离开上家公司,现在我却没有找到一个轻松的外企了。
如今回首看这几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不论我当时下定多大决心、做的什么决定、在不久后我发现我都选对了,只是在此刻以结果论来看也没有多么大的区别。虽然我的工作生涯暂时停止,但人生永远都会有新的十字路口出现。时间总会向前推进,和我处于什么状态都无关。
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有工作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烦恼都是和工作相关的,心里想的都是放假、辞职、休整。可当你真的没工作了,会发现要面对的烦恼更加复杂、多样化。因为工作本身不止提供给你工资,还会给你带来社会身份与地位的认同感,当在职时的焦虑从时间稀缺、工作内容厌恶转变成了离开工作岗位后对金钱与前途的不确定,很难说二者谁更耗费心力。根据我的经历来看,这二者之间心态的转变通常会在半年左右稳定下来。
我有些朋友在离职之后,会非常的焦虑,我也会劝他们在家好好休养一段时间,但他们担心长时间休养会让自己「退化」,这样会不会无法再融入到职场之中,陷入一种对自我存在性的焦虑,所以往往就是一段工作紧接着下一段的工作。我并不属于这样的人,两年多过去了,在刚离开工作岗位前半年会想想当时是不是继续工作是更好的选择,半年后这种想法已逐渐消散,如今我偶尔也会怀念一下公司上班时的日子,但我确信我已经无法再回到这种日子了。
对于如今又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来说,执着一定要先找到驱散眼前的这片迷雾的办法,或许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只需要慢慢沿着过来的道路前进,终究会能看清脚下的路。
最近也和一个很好的朋友聊我的困惑,他说:「人的组成不光是靠精神或者意识,同时也靠肉体」。迷茫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这方面目前的我或许把握不住,但没关系,试着慢慢学会在精神层面与迷茫共处的同时,把握住肉体层面我能掌控的就好(比如健身)。
8 年前的期待
随着年纪增长,越发感觉到时间的残酷,刚毕业那会,我十分确信我能凭借技术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为对当时的我来说,技术就是我的兴趣爱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从 2021 年起,GitHub 的提交次数逐年下降或许在暗示我对「技术本身」的热情正在逐渐减退,这也同样加剧了我的迷茫与焦虑。
但我不知如何才能去干预这种心态的变化,亦或者我不知是否应该去干预。这并非是我技术水平下降的多么厉害——如今 AI 技术的发展迅猛,善于使用工具的人只会比过去的人技术更强。让我不安的是:我是不是失去了「用技术改变一切」的心气。我常听到「技术只是工具」「技术应服务于业务」。可如果连手持工具的欲望都淡了,业务于我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之前一直提醒自己要对技术保持热情。
直到这次家里装修,我才意识到:我并不是失去了「用技术改变一切」的心气,而是走出了「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眼里都是钉子」的阶段。心气还在,只是从「迷恋技术工具」转向到了「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上。
这段时间我把热情投向了生活里存在的问题:独立设计并施工小型健身房;自己配木板并改色与桌腿做升降书桌;搭建铝型材衣柜;自选五金与柜门,拼装折叠衣柜门等等。这些产品同样有用户(我和家人)、有约束(预算、动线、美观)、有迭代(按现场不断改设计稿)、有交付(可用性、可维护性)。这种成就感相比于我独立上线了一个项目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回看当年我 写给 20 岁的自己,大部分文字如今看来略显稚嫩与理想化。唯独文章末尾那句:「我不要自己做到最好、最优秀,只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变得柔软而坚韧」,至今读来仍令我感慨。如今 8 年过去,我可以说:我的确做到了。只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心里偶尔也会闪过念头:柔软与坚韧,就够了吗?我似乎仍在寻找一个确定的答案,却始终没有定论。但这个答案真的重要吗?
28 岁,我渐渐明白,或许我不必执着于一个答案,我只需要继续相信这一路走来的方式。愿我继续保持柔软、选择坚韧,在迷茫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也许在未来某个瞬间,我会意识到:原来这一路走来的过程,就是答案。
阴历生日还未过去,所以这句祝福还不算迟——28 岁生日快乐,送给自己。